于天龙教授教育学院讲座-教育研究的质性方法

时间:2019-12-16浏览:59设置

12月16日下午,我院“百川讲堂”第五十六讲暨于天龙教授工作坊启动仪式在106报告厅顺利召开。南伊利诺伊大学(Edwardsville)教育学院于天龙教授应邀参加我院“百川讲堂”第五十六讲,为我院师生作了主题为“教育研究的质性方法”的讲座,此主题也将贯穿于本周工作坊学术交流。于教授将与我院师生一起围绕“教育研究的质性方法”开展为期六天的学术探讨。本次讲座由我院院长高伟教授主持,我院部分教师及研究生参加。

(主持人:院长高伟教授)

高伟院长指出,现在的教育研究都面临一个短板问题,即如何熟练使用各类研究方法。而本次讲座及工作坊主要聚焦于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讲人:于天龙教授

于教授围绕“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国特色’—中国教育研究生论文里的‘研究方法’”,从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法与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讲座。“美国教育研究生做什么研究?写什么论文?”,于教授结合自己在美国的教育教学经验,介绍了六篇SIUE博士生学位论文项目,从而引出教育研究方法的国际规范,指出研究方法没有标准或通用的分类,但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分类。随后于教授通过Denzin & Lincoln二人的表述对质性研究的定义做了解释说明,质性研究将观察者直接置于真实的世界,它由一系列解释性与实践性的活动组成,这些活动使这个世界变得可观察、可改造。质性研究者们通过田野笔记、访谈记录、对话、照片、录音及自己的日志将世界变成一系列表征,这不仅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一种自然的形式。这意味着质性研究人员会在自然环境中研究事物。于教授通过“naturalistic”“words or pictures”“Processes”“ inductive”“perceptions”5个关键词对Fraenkel和Wallen(1996)质性研究的五个一般特征做了论述,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和参与常规活动,在自然主义的环境(例如教室)中收集数据,数据不是通过数字或可量化的指示符,而是通过收集文字或图片,并使用归纳法来得出有关其观察结果的结论。互动环节,于教授对我院师生提出的问题作了详细具体的解释。


(现场互动)

在为期六天的工作坊学术交流中,于教授还将对“质性研究”相关主题与我院师生一起交流讨论,希望我院师生在一次次的讨论与交流中强化理论基础,夯实对质性研究的认识。


(讲座现场)

于天龙,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和硕士,纽约州立大学(Binghamton)教育学博士。曾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1993-1997)、纽约杜威尔学院(D’YouvilleCollege) 助理教授(2002-2006)、山东师范大学“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10-2014)、和东北师范大学“东师学者”讲座教授(2017-2019)。现任南伊利诺伊大学(Edwardsville) 教育学院教授。曾任美国教育研究协会 (AERA) 儒教、道教和教育分会的首任秘书长(2008-2011),国际道德教育协会(AME)执行董事会委员(2014-2017)。目前是Routledge人生与价值教育丛书编委会成员(2019-2022)、AERA公民教育分会的项目主任(2019-2020)、《道德教育杂志》等学术刊物的常任审稿人、及北京师范大学公民和道德教育中心和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品德与公民中心的客座研究员。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536226 电子信箱:Edu@jsnu.edu.cn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