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暑期学校·徐州教育哲学国际论坛简报|No.2

时间:2022-07-12浏览:566设置


专家讲座二:简成熙教授|教育哲学:西方的视野



图片

 7月11日下午,2022教育哲学暑期学校·徐州教育哲学国际论坛暨教师专业发展周活动继续以线上的形式展开,本场授课教师为中国台湾屏东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简成熙教授。

图片


主讲人简介

 简成熙,现为台湾屏东大学教育行政研究所教授、教育学院院长。祖籍四川省江北县(今重庆市),1964年生于台湾苗栗。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哲学博士(1994),曾任初中英语教师(1986-1987)、屏东师范学院时期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1996-1999)、屏东教育大学时期的学生事务长(2005-2009)、教育行政研究所所长(2011-2012)。屏东大学首任教务长(2014-2017)。广泛担任台湾各级教育咨询委员,TSSCI期刊编辑委员,现为台湾教育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台湾通识教育策略联盟暨质量策进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是教育哲学,兼及品德教育、公民教育与性别教育,也致力于文化研究中的电影教育推广。近年致力于英美分析哲学与欧陆思潮教育目的之会通。著有《理性、分析、教育人》(1996)、《教育哲学:理念、专题与实务》(2004)、《教育哲学专论:当分析哲学遇上女性主义》(2005)、《电影与人生》(2010)《新世纪教育哲学的回顾与前瞻》(2015)等书。积极翻译西方教育哲学著作与经典,如G. R. Knight之《教育哲学导论》(1995)、J. F. Soltis之《教育概念分析导论》(1995)、J. Maritain之《十字路口的教育》(1996)、R. S. Peters之《伦理学与教育》(2017)等。即将出版《英美教育目的:分析的传统》。

图片

(主持人:刘通博士)

 讲座开始之前,刘老师先对简教授做了介绍,指出简教授具有极其丰富的教育经历,并且是优秀的学者,著述丰富,尤其在教育哲学与道德教育等方面成就颇多,可谓外有谦谦君子之风,内有严谨治学之思维,是屏东大学的校训“诚、爱、严、明”的非常之典范。刘通老师对于简教授此次参与讲座表示感谢,并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提问,不辜负简教授千里分享学问的心意。

图片


内容概要

 首先,简教授从知识论(What is truth?)、伦理学(What is good?)、美学(What is beauty?)、形而上学(What is real?)四个角度对西方哲学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对教育哲学的意义、目的、以及教育哲学的内涵进行了探讨,从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 Philosophy in education / Philosophy for education / Philosophy of education四个层面讨论了教育与哲学的关系,进而利用箭头指示分析了教育哲学的基础与架构,带领大家初步进入教育哲学的大门。接下来过渡到了本次讲座的主题:教育哲学:西方视野的重点,从观念论到马克思主义、批判教育学再到后现代主义,简教授为同学们呈现出西方视野下教育哲学从过去到未来可能的一个脉络。

图片

 其次,简教授通过点评教育哲学理论以及分享点评心得的方式进入到第二部分,先对传统的观念论、实在论以及实用主义等进行了要点梳理;接着对分析哲学进行研判,认为分析的教育哲学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势头减弱,根据目前学界对分析哲学的误解,他建议大陆学界直接阅读英美教育分析哲学的原典,看看他们的具体论证;在诠释现象学或存在主义时,要尽可能说清楚,并注意研究方法;西方世界的左翼马克思传统,西方一些学者争论的很多是假问题,大陆教育学界在与西方对话、主导世界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方面责无旁贷。简教授还指出后现代主义对于他的意义,即是勇于怀疑和挑战偏见,这是一种共同意义,适用于所有学者。

图片

 最后,简教授列举了近年集大成的代表比斯塔(Gert J.J.Biesta),接着列举了教育哲学学派取向与问题意识,涉及存在主义、分析哲学、自由主义等。简教授还特别提到了值得重温的大陆前贤经典著作,包括陈友松等学者。在讲座的最后简教授略为提到了自己在大陆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有关教育哲学的论文,为老师、同学们学习了解西方视野下的教育哲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图片


讨论环节

图片

 江苏师范大学刘通博士分享了他听讲座所得的两方面收获。首先是向简教授学习到了作为一个教师的“样态”,简教授能够将自身的体验与社会现实以及具体的实例用哲学理论来讲述。其次是向简教授学习到了一种治学的方式和路向。他提到简教授在讲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宏观、微观结合和寻求平衡,以及在各个专题的讲解中,始终有清晰的思路贯穿,这种专业的态度和严谨的精神值得学习。简教授所展示出来的广博、细腻的观察能力值得钦佩。最后,刘博士简要概括了简教授今天的讲座先从哲学开始,梳理了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框架,以及教育哲学研究中的一些范畴和路向,按照一种问题和历史的方式为大家呈现了教育哲学的学科研究方式,这使得同学们对教育哲学有了一定认知。

图片

 江苏师范大学韦永琼副教授向简教授请教了一个问题,她从早上于天龙教授所讲的“多元文化教育”联系到下午简教授讲的“教育哲学:西方的视野”出发,向简教授提问:中国哲学或者汉语哲学与西方哲学存在一种范式或者是方法论上的区别吗?

 简教授认为这个问题需要有机会专门进行探讨。在此,他先做个简单回应,从一百年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冯友兰那个时代开始,人们到底能不能用西方哲学的概念来比附、来解释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心”、“性”等概念,这有待商榷。简教授强调“地球村时代”也就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跟西方世界的差异与一百年前那个时候是不同的。究竟可不可以用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来看东方哲学?他认为目前的困难比较小,东西方一定是有一些东西是可以比附的,而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够比附的,比如东西方共有的一些饮食习惯以及一些能够寻得共通之处的医学概念。

图片

 江苏师范大学20级小学教育专业刘铖同学就自己的研究论文提出两点想法,第一是简教授提到的库恩认为类似于“1+1=2”这种学界认为是科学知识,但它其实也是被社会文化脉络所建构起来的;第二是简教授说到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有一个混淆,他向简教授请教这句话的具体意思。

 简教授回应,库恩认为不同的典范之间有“inconsistent”也有“bridge”,不同的知识范式之间没有必要的标准去沟通的。客观性跟主观性质之间如果从西方脉络来看的话,从十九世纪讲,那就是狄尔泰等发展起来的精神科学的教育学,精神科学本身到底应该怎么获得。实证论认为知识是可以去“understanding”的,可以解释,什么因什么果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客观的。狄尔泰则认为人文学的这些东西以及这些因果关系我们只能够去诠释、理解,而不能够有由因果关系到客观的“explanation”,现在所争论的量的研究跟质的研究或者是客观性和主观性双方的论证等,其实是老问题了。基本上目前的论证也不见得会超越当年狄尔泰等二十世纪初的论证。传统的逻辑实证论认为人文学可以跟科学一样,发展到库恩就说不同的典范之间有不可共量性,所以基本上量的研究跟质的研究各自应该有主体性。他总结到,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同学们要自己尝试提出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想法。

图片

 沈阳师范大学左晓娴同学向简教授请教了一个问题。后现代主义具有一定的解构性,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也认为不应该把人看成一切的中心,而是应该把人和自然视为密切联系的生命共同体。那基于此的话,对于教育价值的概念的理解从之前传统的理解上来看的话就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在教育哲学史的演变过程当中,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以过程哲学为基础的这个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时代之后,教育价值的概念的理解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呢?我们该怎样去理解教育价值对于人的这种发展的作用呢?

 简教授对左同学的提问进行了解答。他认为对于现代、后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价值本身,很难立刻建构一套完整的架构去为后现代社会提供一个价值,虽然分析哲学所做的训练本身并不建构一些大架构的体系,但是他鼓励同学们可以考虑用这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图片

 江苏师范大学21级职教吴羿宏同学请教简教授,如果要学习分析哲学的话有哪些书目或者文章是老师比较推荐阅读的。

 简教授对分析哲学的发展情况做了介绍,他认为学习分析哲学不必跟哲学拼“全”,不必需要读很多分析哲学的书,把一些有价值的分析哲学的论文以及观点读熟就会学到很多,书是读不完的,只能行有余力尽可能多读。他建议直接去读好的、优秀的英美分析哲学家具体分析的教育问题,不必去跟分析哲学家,跟传统哲学家去“拼”哲学。

图片

 江苏师范大学20级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唐娇蕊同学向简教授请教,对关于比斯塔文章中提到的“教育学习化”的话语应该如何看待。

 简教授认为一般人们会把比斯塔当作后结构主义学者,比斯塔属于后现代脉络里的人物,可是这个脉络本身没有后现代主义的那么多知识相对论,所以在这一方面来讲比斯塔的重点就是不去跟阿伦特他们“拼全”,而是切教育的“中路”,他反而对教育的本身做了很好的论述。

图片

 江苏师范大学20级文艺学蒋相杰同学分享了他聆听讲座后的一个所获观点,“主体间性”一直以来都是人文社科研究当中遇到的高频词,“主体间性”的提出是为了弥合理论“之间”的断层关系。

 简教授回应,当比斯塔说学科之间、研究概念之间应该有一个互为主体性时,同学们不要满意于这个结论。比斯塔认为一些概念可以取代康德,这是值得怀疑的。“主体间性”这个概念应该是人们共同的理想,不同的各家之间对怎么达到“主体间性”会有不同的法门。简教授提醒“主体间性”之间互为主体,那互相之间怎么样才能够做到互为主体,怎样才能够做到尊重,这其实有一些更细的论证。他认为互为主体、主体间性这些概念本身其实值得思考,同学们可以不同意比斯塔的问题,但可以自己思考。

图片

 西南政法大学徐鏖同学向简老师请教了一个问题。作为哲学专业的学生对教育哲学感兴趣,如何学习教育哲学,需要哪些教育素养?

 简教授简要解答了徐同学的问题。哲学处理的问题以及哲学家关心的问题不见得是教育的问题。可以用哲学的素养、哲学的发展方式花时间研究教育,怎么学习教育哲学要跟自己未来的学术打算挂钩,假设希望能够在教育哲学领域去发展的话,那就要跟杜威、彼得斯学。在文本阅读方面,简教授给出建议,英文够好的话就直接阅读英文教育哲学的文本。大陆学者中最杰出的一些学者所写的教育哲学论文可以给自己一年的时间去阅读,认真把大陆教育哲学的一些不同学者的著述尽量多读。同时。简教授说表示欢迎哲学专业的同学加入教育哲学领域。

 据悉,第一天下午参会人员近230人,有来自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一研二的学生152名,本科生2名,教师30名,来自其他院系的学生2名,来自国内其他高校的参会师生24名,沈阳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向简老师请教了一些相关问题、作了精彩的发言。该场报告在师生们的热烈讨论中结束,本次报告取得圆满成功。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536226 电子信箱:Edu@jsnu.edu.cn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