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暑期学校·徐州教育哲学国际论坛简报|No.1

时间:2022-07-12浏览:11设置



开幕式



图片

 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准备,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22教育哲学暑期学校·徐州教育哲学国际论坛暨教师专业发展周活动,7月11日上午在云端如期拉开帷幕。首先陈鹏副院长对本次会议的基本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主要包括出席本次大会的成员、活动发展的渊源、意义、会程、形式以及优秀学员的评选等内容。

图片

 接着,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高伟教授为本次大会致辞,高院长在讲话中对本次活动的师生工作团队给予了肯定。高院长叙述了举办暑期教育哲学学术会议的初心和主题,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学术会议,让大家对国际教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性的视野及了解,站在中国的大地上办好中国面向世界的教育。其次,教育哲学的学习,是生发智慧、推动个人生长,能够转识成智的重要面向。高院长希望通过这种教育哲学的学术会议、暑期学校,在我们的孩子身上种下教育学的种子。以便在他们未来成长道路当中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奠基。基于这样的信念,我们方才会很清晰地去做这样一件事情,很用心地去做着。“用心去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交流”,这是我们教育哲学学习的不二法门。高院长强调我们的本科生、研究生、教科院所有的专业教师一定要珍惜这样的机会,聆听专家的教诲。最后他预祝同学们能够不虚此行,满载而归!


专家讲座一:于天龙教授|多元文化主义与多元文化教育

 7月11日上午,2022教育哲学暑期学校·徐州教育哲学国际论坛暨教师专业发展周活动以线上的形式展开。授课教师为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于天龙教授。

图片

主讲人简介

 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儒教、道教和教育分会首任秘书长,国际道德教育协会(AME)执行董事会委员、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美国教育理论研究协会(AESA)会员、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东师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的社会基础,侧重多元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研究,著有《In the Name of Morality: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Control》《C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A Reader》等,并获2012年美国教育理论研究协会的评论家选择大奖。其翻译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获中国教育图书奖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教育报2011年“影响教师的一百本图书”。

图片

(主持人:高伟教授)

 讲座开始之前,高伟院长对于老师的此次讲座作了简要的介绍。多元主义在教育哲学研究领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是又是很纠结的一个话题。多元主义有不少方面的多元,比如,价值多元、政治多元。多元主义和一元主义、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之间,究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西方哲学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始,一元主义的思维方式成为西方教育哲学的出发点,近代以来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逐渐兴起,比如说以柏林(Isaiah Berlin)为代表的政治哲学思想家提出了价值多元主义的问题。那么多元主义是否就是相对主义,一元主义是否就是绝对主义?这是在教育哲学中长期缠绕在我们头脑中、却又不得不去思考的一个话题。所以今天我们请到了于天龙老师来给我们对这个主题进行精心地阐释。我感到这会加深对这个问题的了解,使得我们拨云见日。

图片

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开放式讨论:1.中国是一个文化多元(多元文化)的社会吗?2.我们是否拥有并需要多元文化教育?

 第二部分于老师从一些重要概念出发,通过对概念进行辨析带领大家了解多元主义。

图片

 第三部分对于看待和处理文化多样性,有两大竞争理论:“大熔炉”理论 vs “沙拉碗”理论。1.“熔炉”(炉熔)理论指的是单一文化的观点。它强调同化。目标是让每个人都可以“融合”成一个同质的整体。2.“色拉碗”理论指的是多元文化的观点。为了拥有丰富、有营养的沙拉(社会),有必要包括各种蔬菜(文化)。

 第四部分灵魂三问:多元文化教育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多元文化教育?该怎么进行多元文化教育?于老师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了阐述:1. 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广义地看待“文化”;2. 多元文化教育旨在为来自不同群体的学生创造平等的教育机会;3. 多元文化主义者鼓励学校将知识视为社会的反映,多元文化的社会不可避免地对真理有不同的看法;4.以前因性别、阶级、种族、宗教或性取向而被边缘化或排斥的群体的观点必须在社会和学校课程中得到体现;5.多元文化主义者只要求获得公平的课程关注,诚实地代表穷人和有权势的人,以及合理对待少数文化和多数文化;6.多元文化主义者并不忽视学校课程在发展有凝聚力的民族认同(国家身份认同)中所起的作用;7.多元文化教育不是关于“政治正确”、“敏感性训练”或“种族啦啦队喝彩”。它主要是关于社会正义和公平。

 最后,我们必须挑战当前学校盛行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玉米饼和蛋卷”或“英雄和假期”方法。在庆祝包容和强调敏感性训练的同时,这种方法未能充分分析群体关系,也无法应对结构性不公正和不平等。此外,它是一个要素主义模型,因为它倾向于用静态和固定的术语来定义身份,未能掌握身份的动态、复杂和变化的本质。此外,它往往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其他人”,而不涉及他们的性别、种族和阶层等等身份特征。

图片

讨论环节

图片

 江苏师范大学韦永琼副教授简短地谈了她的学习心得并希望于老师给予一些解答。首先,于老师对于有关多元文化主义的几组不同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有一个概念的界定印象比较深刻,“Identity”中文的意思包含了“个性”“身份”。于老师主要强调的是“个性”,而在中文的语境中通常更强调的是身份的共性。另外,多元文化还涉及到“压迫”这个主题,如保罗·弗莱雷(巴西)的《被压迫者教育学》是这方面的经典著作。对于“压迫”还存在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外部压迫,另一个是内在的自我压迫。艾蒂安·德·拉·波埃西(法)的《自愿为奴》一书里也曾提到,人不是都在追求自由,与此同时,也在求依附,因为依附能获得安全感。那是不是说我们只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会不可避免的有自我压迫趋向呢?国内多元文化研究,到目前为止,据她了解多元文化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中国56个民族之间的多元文化,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如何保持一种多样性;另一方面是语种之间的多元文化,比如说英语教学和语文教学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于老师回应多元文化教育涉及到很多历史、政治的问题,比较复杂,所以每个国家都是不一样的。多元文化教育怎么处理多种语言的问题呢?我们说什么样的语言对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为什么在美国不想放弃汉语,就是它代表着我们的文化。美国不同的学校政策也不一样,但是大多倾向于必须保留少数族裔的语言,学校既不能把少数语言作为官方语,也不能完全忽视学生的母语。

图片

 刘迪博士留学美国多年,她谈了自己的听后感想及疑问。在美国的教育语境中,不管哪个学段的教育问题一定会谈到“Multicultural”的问题,当时留美念书时老师也讲了很多。但回到中国以后,文化环境变了,促使她反思,在她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似乎并没有更好地做到多元文化教育。比如说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她会担心,少数民族同学在语言上或者思维的接受上有困难。如果他们回答不上来,他们会不会因此觉得窘迫尴尬,所以刘老师可能会降低期待,增加包容度。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要设置不同的标准(standard)吗?如果不太确定这个是不是对的,需要设置什么样的标准呢?

 于老师回应了刘博士的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因为语言、历史、资源等等,可能会落后一点,但是不能降低标准。不自觉地降低很多学生的标准,会最后导致这些学生学的东西天差地别。一定要非常小心地考虑是不是要降低标准,因为他们的终点应该是一样的。作为教师,必须要采取多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学生来说、让他们来表现,让他们来把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故事讲出来,使学生为他们自己感到自豪。

图片

 江苏师范大学胡晓艳教授谈了她的一些看法。她已经是第三次聆听于老师的讲座,每一次都有感受,特别是于老师初次来江苏师大教科院时,能够有幸亲自参加于老师组织的质性研究工作坊,确实受益匪浅。今天的主题多元文化,包括了那么多的概念,多元文化涉及民族文化、国家文化,对于国内不同的区域文化(比如南北方)是不是也包含在内?学校教育当中对区域文化该如何进行实施?现在中国推广国家通用语言,与此同时方言却有慢慢流失的危机,怎么对这些方言资源进行保护呢?文化和语言之间有怎样的一个逻辑关系?我们要看到别人的不同,能够充满敏感性和好奇心去关注他们,跨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于老师回应了胡教授的提问。国家语言受到挑战时,学校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不管怎么说,在美国英语还是主流语言。在中国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管是哪里的学生都对外语特别重视。这个真的合理吗?另外,于老师表示他较倾向于在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时候将语言文化差异和地理位置差异考虑进去。

图片

 朱玉山副教授谈了他的一些看法。美国有精英主义的文化,威廉·享利在《为精英主义辩护》中提到文化是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分的。这个观点在中国也是这样,社会要在优秀文化的引领下向前发展进步。您如何看待对精英主义的批判呢?

 于老师回应了朱老师的提问。多元文化的社会,也会接受精英主义的观点,对于精英主义的批判是这样:虽然我们允许精英主义的存在,但更多的是考虑精英主义在历史上带来的危害。例如,学生可以继续读莎士比亚,但可以少读一点莎士比亚。所以从这个观点来出发,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应该允许精英主义存在,同时,也允许大众主义存在。

图片

 21职教方向的研究生同学吴羿宏请教了于老师几个问题。最近中国大陆持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对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追求呢?此外,目前的这种举措,对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以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又有什么影响呢?

 于老师回应职业教育在他看来是不同目的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更强调职业技能技巧,很难说这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发展。当然,从扩展教育形式的角度来说,也是可以说是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有自己的意义和目的,它强调对不同人群的接受和尊重。没有必要每个人都去上大学,上大学的人不一定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关于教育我们应该有不同的认识。

图片

 江苏师范大学20级文艺学蒋相杰同学请教了于老师一个问题,公民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于老师作了解答。所有的教育都是有内部联系的。在美国,专业之间有交叉,学科的区分也都不是特别明显,多元文化教育应该是公民教育比较关注的主题,多元文化教育指导下的公民教育是其主流。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多元文化的意识对于现代公民非常重要。

图片

 江苏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周钰淇同学谈了他的心得体会。作为听众,听了于老师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分享,有权利发扬自己的文化,也有权利选择自己要学习的文化,这样会不会在教育实践中导致教育结构的一种纵向化现象呢?因为每个人学习的东西都是不相同的,那么该如何看待在教育实践中教育结构的这样一种差异状态?

 于老师回应可能会有这个问题,但不一定非得出现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起点是我们没有这种教育或者我们这种教育比较肤浅、有问题。在这个起点之后,可能有一点矫枉过正,但还没有看到太多矫枉过正的现象出现。为什么?不太可能会出现母语被替代的现象,因为高考要考,并且这也是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生存成功的需要。

图片

 南京师范大学林梓媛同学谈了她的听后心得。首先她表达了她自己的观点,在学校里践行多元文化理念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在于为弱势学生群体提供一个文化认同的空间,是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自我认同。比如说单亲家庭的学生,他们其实是不太认同自己的家庭形态的,这可能跟学校教育有很大关系,因为在学校教育中常常表现出的是完整的、幸福的家庭形态,在教育教学场域中,要如何践行对多元文化理念呢?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想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说,怎样更好地去践行多元文化教育呢?

 于老师肯定了林同学的正确思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确实应该抓一个点,抓技术职业教育,抓精英主义。林同学抓的是家庭结构,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结构是一定会变的,那么学校一定要要早做准备。教材问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助课外读物进行教育。

图片

 江苏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21级本科生韦诗艺同学谈了她的听后学习体会并请教了老师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促进教育多元化才是合理的问题。

于老师回应这个问题很大很重要。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

图片

 中央民族大学高等教育学方向徐叶莹同学谈了她的学习体会。国家对于文化教育还是非常重视的,如果从高等教育来看,在各民族的交往过程当中,有以民族大学为主体的高校,例如中民族大学等。她所提的问题是强调建设中国话语体系下的世界一流大学,民族大学如何去对标一些国际上的大学呢,在美国有没有像民族大学的这种学校存在?

 于老师回应美国没有民族大学,因为美国大多数是综合大学。怎样处理多元和一体这种关系,这个也在探索。中国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文化,在借鉴一种理论中需要适应另一个环境。或许有水土不服的现象,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开放的思想。

图片

 江苏大学陈泽雄同学谈了他的感想。多元文化是保留自己民族或者种族的东西,保留自己群体的东西,是我们的身份区别于别人的。美国在处理不同种族学生之间的关系时会不会导致一种分离,反而加剧了不平等呢?

 于老师回应,强调对不同利益的重视,会影响既定利益获得者,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打破这种既定的权利分配关系。但是会得到绝大部分人的同意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义。

‍ 据悉第一天的参会人员近300人,有来自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研一研二学生共162名,本科生13名,来自其他院系的学生4名,来自国内其他高校的参会师生近30名。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向于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请教、作了精彩的发言。第一场报告在师生们的热烈讨论中结束,本次报告取得圆满成功。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536226 电子信箱:Edu@jsnu.edu.cn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