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百川讲堂”第五十三讲成功召开

时间:2019-11-16浏览:89设置

11月16日上午,台湾屏东大学教育行政研究所简成熙教授应邀参加我院“百川讲堂”第五十三讲,在13号楼106报告厅为我院师生作了主题为“分析的教育哲学”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院长高伟教授主持,我院部分教师及全体研究生参加。

正式讲座前,简老师亲切又幽默地向同学们问好,并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带来的凤梨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本次讲座。简教授首先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由此引出教育哲学的发展与师范院校的变迁,同时举例说明了百年以来,“师范”院校对社会的功劳甚大。接着,简教授提出了他对存在哲学代表人物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一教育理念的疑问,以此来引入对“分析哲学”的阐述,他认为,教育只有爱而无他是不足够的,更重要的还要有逻辑经验。简老师通过“今天天气16摄氏度”和“象棋”规则等例子向大家达了自己对“概念”与“经验”的理解,同时讲述了自己初中数学课上的经历,告诉大家“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无解的,但是我们可以有求解的态度和思维”。之后,简老师讲述了多个亲身经历,浅显易懂地介绍了赫斯特的七种知识类型:形式逻辑与数学、严格定义真假的自然科学、人与人之间的觉知觉察、道德判断和意识、美感经验、对于我们这个世界以外的一个探索以及对已有知识命题的检查——哲学。

最后,简老师指出,当年的彼得斯和赫斯特主张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的完全的心灵,因而提倡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认为教育不应该单单只教技术性经验和信息,必须要让学生们具备广博的心灵,去认识外在的世界,这样才算是受过教育的人(educated men)。由此,简老师也表达了他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不仅要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其他领域也应有涉猎。在提问环节中,简教授回答时谈到分析哲学是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式,生命中的很多问题是分析哲学尚未谈到的,因此也要从其他哲学、其他方式中学习。同时,学术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我们要处理好学术和实践之间的角色定位问题。

下午,简成熙教授与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首先,简教授对“公德”做了详细的讲解,界定“公德”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不妨碍他人,消极性约束自己的不作为、不伤害他人之行为,而非积极性有利于公众之行为。其次,对于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二者争辩,简教授把重点放在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论战的核心概念上,从公私领域、个人与团体关系、特殊性与普遍性这三个对比层面加以阐述。并用他论文中70年代台湾小学的就学经验,与他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的例子向大家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最后,简教授提出了实际公德教学的建议:一方面,我们特别要加强对“陌生人”(也就是人的普遍性概念) 的尊重。教师要尽可能地举出各种不经意就会影响别人的事例,让学生体察可能的后果。另一方面,学生若违反了公德或有重大社会失德现象时,教师不要先道德审判,可以进一步与学生讨论这些违反公德的行为,以及当事人是处于什么样的心态或心理机制。这样带着文化省察且反省自身的“说教”,能带动学生行动的改善。

讲座最后,高院长对于今天的讲座进行了系统而深刻地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分析教育哲学背后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本来概念的反思批判或者审查是非常冰冷的。那背后为何存在着温暖的善意?是因为无论是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哲学还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其实关心的本质问题是一样的,即怎样才能把我们的生活过好的问题?它们都是采用不同的方式,指向真实生活本身。所以大家才会知道为什么一个致力于概念分析的逻辑实证主义是温暖有爱的。简教授热烈的关怀背后是他冷静的对概念的条分缕析,这隐藏着他对这个世界无限的爱与善,而今天的两场讲座让我们看到了理性和情感这两项心灵能力的完美结合。

简成熙教授,台湾屏东大学教育行政研究所教授,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哲学博士(1994),屏东大学首任教务长(2014-2017)。简成熙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研究,兼及品德教育、公民教育与性别教育,著有《理性、分析、教育人》(1996),《教育哲学:理念、专题与实务》(2004),《教育哲学专论:当分析哲学遇上女性主义》(2005),《电影与人生》(2010)《新世纪教育哲学的回顾与前瞻》(2015)等。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536226 电子信箱:Edu@jsnu.edu.cn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