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至13日,第二届“职业·劳动·技术教育”国际会议在徐州汉园宾馆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江苏师范大学主办,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承办,《江苏高职教育》期刊社协办,来自马来西亚国立大学、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富春第七小学、田家炳基金会等30余所境内外教育机构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15家权威期刊的110余位专家学者、青年教师与研究生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时代职业岗位的变革与应对”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陈鹏教授主持。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娄峥嵘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她强调,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是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职业与劳动教育团队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在全国具有较好的影响力,感谢各位专家、青年师生在炎炎夏日共聚彭城徐州,为学术会议贡献智慧。
本次会议设有主题报告、期刊面对面、研究生分论坛等板块,旨在为全球职业教育、劳动教育、技术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搭建高水平、国际化的交流平台,推动中国职教经验走向世界,讲好中国职教故事,传播中国职教声音。
一、主题报告:前沿议题,思想交汇
主题报告分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由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Cheng Hsu(许正)主持,五位专家聚焦全球职教转型与中国实践,形成“国际经验—危机应对—本土探索—技术赋能—融合路径”的完整链条:马来西亚国立大学Sattar教授提炼德澳韩新四国TVET现代化发展路径,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CHOY Wai教授借香港旅游职教危机呼吁构建抗逆力与混合教学新机制,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魏萍教授以百年南工职大为例回应“职业本科如何高质量落地”,天津大学潘海教授用AI重塑产教融合的三维模型,南宁师范大学陈良教授剖析信息技术与职教融合的困境与破解策略,共同描绘了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变革的全球图景与中国方案。
下半场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米靖教授主持,四位专家循着“思想—价值—工具—行动”的递进脉络接力发声:西南大学孙振东教授回溯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本源,为AI时代“人技共生”校准理念原点;江苏师范大学潘天波教授将工匠精神升华为国家人力资本战略的核心伦理,提供可操作的弘扬路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任国友教授以生命历程视角构建劳动素养评价模型,把抽象育人目标转化为可测指标;杭州市富春七小章振乐校长则以校园为实验室,让劳动教育在生活土壤中真实生长,完整呈现了技术洪流中立德树人的中国叙事。
二、期刊面对面:权威对话,指点迷津
为进一步拉近作者与期刊的距离,会议设置“期刊面对面”环节,分别邀请综合教育类、职业教育类等15家期刊相关负责人与青年师生面对面交流,围绕“如何写好一篇研究论文”“如何选题、投稿、审稿”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与会期刊认为,高质量论文应具备“四有”标准:有意思、有意义、有创新、有料。他们鼓励青年学者立足中国实践,聚焦真问题,做出有理论深度与政策价值的实证研究。
三、分论坛:青年声音,学术新锐
会议在分论坛环节设职业教育、劳动教育、技术教育三个平行分论坛,共有15位研究生围绕三个领域的核心议题汇报最新研究成果。
职业教育分论坛由湖南师范大学唐智彬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研究生分别就职校教师发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评价改革、职业教育课程重构、本科职业教育话语建构等热点领域进行成果分享;劳动教育分论坛由西南大学林克松教授主持,来自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浙江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分别就劳动教育智能化变革、职普融通文化嵌入、劳动课程开发、工匠成长、教学空间改革等领域进行成果交流;技术教育分论坛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郑立群研究员主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南京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分别就教师数字技能提升、AI赋能教学变革、学生数字素养发展等领域进行成果汇报。与会研究生积极参与交流,展现出研究生聚焦现实问题、追求学术理想的思维品质。
本次国际会议以“国际视野、中国经验、青年声音”为特色,汇聚了全球职教研究智慧,展现了江苏师范大学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组织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会议不仅为职业教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更为推动中国职教理论走向世界、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重要平台。
(一审:石亚美,二审:于战宇,三审: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