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爱磊副教授教育学院讲座——文化增益与赋能:农村基础教育如何拒绝量产‘做题家’?

时间:2021-10-19浏览:10设置

10月18日上午,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发展与教育政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谢爱磊副教授应邀在13号楼106报告厅参加我院“百川讲堂”第七十讲,为我院师生作了主题为“文化增益与赋能:农村基础教育如何拒绝量产‘做题家’?”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杜连森老师主持,我院部分教师和学生参加。

讲座伊始,我院杜连森老师向师生们隆重地介绍了谢爱磊副教授,在场师生对谢爱磊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谢教授首先向大家解释了这项研究是针对精英高校农村籍学生的追踪研究,介绍了该项研究的背景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下降、2000年以来推进的城乡高等教育公平政策等,接着谢教授指出此次追踪研究的基本问题有:“农村学生能否在学业成就和社会成就上与来自城市群体的学生表现相当?他们的学业、社会成就状况与社会背景是否以及有着怎样的关联?农村大学生在进入精英大学环境之后生存心态会发生改变吗?生存心态的变或者不变会必然导致由于出身的阶层文化而带来的自卑情结吗?为什么会有就业弱势?就业能力管理的特征及社会结构成因是什么?”,下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谢教授从项目的理论基础、方法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调查研究学业成就与社会成就之间的关系得出家庭早期的文化资本投资对学生在精英大学期间的学业和社会成就都有显著影响的结论。

此外,谢教授通过研究得出,质性数据展现了两条解释机制,一是早期的文化资本投资,在精英环境中可以转化为学生针对社会活动的态度和倾向以及对自身参与这些活动可能性的认识。二是早期的文化资本投资可以转化为在精英环境中能够被认可的“文化技能”。谢教授通过几个相关主题的讨论引出研究发现,包括农村籍学生的就业文化适应、个体能动性、文凭增值等几个重要问题。最后,谢教授总结了研究的三点启示:首先,大学的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等形式帮助农村籍学生了解高校的文化内核,让他们克服参与重要类型学生组织以及学校各类活动的文化阻碍;其次,文化资本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农村学校,除正规的学科教学课程外,可以考虑开设兴趣班,推广阅读,面向农村的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等,为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机会;再次,推动城乡文化资源建设和供给平衡,为普通农村学生创造接触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资源的机会,这也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汇报的最后提问环节,同学们都积极提问,谢教授也为同学们的问题作了详细地解答。

全部汇报完毕,杜连森老师对谢爱磊教授的报告作了简要的总结,并再次对谢教授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536226 电子信箱:Edu@jsnu.edu.cn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