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哲学暑期学校简报No.11|授课教师讲座第13场

时间:2021-07-22浏览:10设置

718日上午,由江苏师范大学承办的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哲学”暑期学校,在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06报告厅持续进行。授课教师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研究员。


图片


授课教师讲座第十三场

杨九诠:“凭/评什么?”:一个人本立场的询问

主讲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编审,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副理事长,曾任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在《文学遗产》《文史哲》《中国编辑》《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发表古典文学、出版科学、教育研究文章近百篇。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出版专著《范式的转移——中考改革论》。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丛书》《中国教育改革大系学科教学卷》《初中生实践能力研究报告》《学生核心素养三十人谈》等。


图片


讲座开始前,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伟院长简要地介绍了杨九诠教授。杨老师既是一个学者,同时又是一个著名编辑,他编审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为代表的刊物,引领了中国教育学实证科学研究的方向。杨老师的学问是以博专相结合的,所谓”是指涉及到很多领域,所谓是指杨老师原本是文学专业出身,他对于文学史对于现在教育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都有非常独到的思考。今天主题涉及到教育评价,评价的重要性在今天的中国是怎么夸大都不为过,因为评价引领了我们教育改革的方向。今天讲座对于我们深化教育哲学问题的理解以及体会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精神,都具有积极的推进的意义


      讲座概要

今天讲座的题目“凭/评什么”是对教育评价改革基于人本立场所进行的询问,这个询问是规范性的、具有哲学属性的,主要偏于思辨。杨老师首先提出一个引子问题,即教育话语有四种体系,既要善于将它们相互转化,又要进行严格区分。主要包括学术话语、政策话语、实践话语和社会话语,它们的运行机制和价值追求是不同的。教育评价涉及到这四套话语,并且评价这个问题在这些话语中都是一个重要且热门的话题,需要我们去谨慎对待。因此,如果要研究教育评价改革的话题,就需要对这四套话语有着比较周全的考察。


 论

杨老师首先通过绪论呈现出一个框架。提出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应在“凭什么”(意志)下询问“评什么”(科学)。只讲后面的“评什么”而不提“凭什么”,我们的教育评价改革很难走出一条道路来。随后,杨老师呈现出“斯宾塞之问”以及“阿普尔之问”(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同构关系,即评价什么最有价值?谁的评价最有价值?其中存在着一种较大的范式转化。杨老师通过教育评价的阶段(类型)来说明,教育评价走过的历史发展进程,表明它既是历史性的,同时也具有共识性的特征。概括起来就是从“对教育的评价”到“促进教育的评价”。


一、“破五唯”

“破五唯”是一串连续性命题,一方面要一个个问,另一方面要一个一个继续问。命题一:破“唯”不是破“五”,而是一“唯”就错,即破五唯、破六唯,主要错在“唯”上;命题二:破“唯”也是破“五”,即添加;命题三:破“唯”也是破“五”,强调的是突破。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基于发展,从进步的立场,重新塑造“五”及其顺下去的六七八九,给予它们以合理化确认;另一方面,我们要基于解放,从人本的立场,在“五”及其顺下去的六七八九“标准之外”与“标准之上”营构与拓展新的世界。只有“一方面”,没有“另一方面”,这就是“评什么?”作为自由意志的抵抗的理由所在。“凭什么?”一问,就是要将学生从评价宾语(对象)的位置恢复为评价主语的位置,构造新的评价语法。


二、评价是如何变得“面目可憎”的?

对于造成评价之“面目可憎”的现状,杨老师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不近人情”和“不进人情”,这里的“近”和“进”互为因果。“不近人情指的是从人本、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只关注科学,不关注人文,是非人性的。只关注温度计的刻度变化,不关注冷暖。比如比奈-西蒙智力测量量表。它的性质是评价对象被对象化、客观化,这种评价成为一种控制和霸权。“不进人情指的是教育评价充满了一种科学的傲慢,对于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发展,因为不能被测量到,所以往往被忽略。这样的教育评价越精确越不准确。


三、在“凭什么”(意志)下询问“评什么”(科学)

学习本身就是评价正是由于评价,我们学习的意义才展现出来,我们的学习才变成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目前存在的弊端是老师的侦察行为以及去人化的特点,评价的核心没有在学习者本身。教育评价能“求仁得仁”/“求人得人”吗?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结 语

杨老师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已经见多了对传统评价“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阐述。但这一类阐述,基本上都是修辞性的,语法上还是绩效主义的。改来改去都没有变,都是在修饰层面。但无论如何都让我们共同期待,共同努力吧!


图片


提问讨论环节  

图片

江苏师范大学刘同学问道:我昨天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上看到一篇关于残差技术评价的文章,刚发出来的,残差技术也就是一种增值评价技术吧。最近国家文件里头也说要探索增值评价,前阵子我看到在教育发展研究上也登载了一系列的增值评价的论文。我主要有两个问题:一,增值评价能关照人的内在性以及增值评价在我国将来的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中会怎么发展,它有着什么样的发展方向,以后的地位会是怎样的关于增值评价运用于教师评价这一方面,前阵子我听过一个教师评价的论坛,其中有位北师大的老师说,我国的教师评价应该更多关照教师工作的结果,也就是工作绩效,这个跟老师今天讲的可能有一些冲突是吧?因为老师是批判绩效主义的。

老师解答: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增值评价应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科学主义主导下的评价,也是绩效主义的评价。绩效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一方面是要回答关于增值增的什么值的问题,从教师增值评价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对什么不断的去鼓励,也就是在原有的范式下,我们仍然会添加一些新范式的元素除了教师增值评价之外,我们还需要一些新的评价素,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能参与共同的评价过程当中,把评价变成一个增值议程,教师能否进行自我评价在这时我们是否有制度保障评价顺利的实施,保障教师参与到评价之中;另一方面还需要新的评价,不断的要求教师参与到评价之中。


江苏师范大学刘春迎同学问道:我想问的是在今天的教育制度其实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变,也就是说我们其实依然是以分数作为重要的一种遴选标准的背景之下,我们如何让教学评价发挥它的应然作用,怎样避免教学评价现有的一种形式主义?

老师回应我们目前所讨论的还是处于一种理想状态的东西,因此,我们仍需进行不断的努力。教育改革可以“五十步笑百步”。尽我们的努力去作减法,能减一分就是一分善,就是一分进步,就是一分得,能做多少是多少


江苏师范大学刘林副教授问道:我的问题就是评价的目的是不一样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各有应用,比如说在考虑绩效的时候,在考虑成长的时候,我们可能是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我想问有没有可能在围绕绩效目的的情况下,也能更多的运用人文主义的评价方式谢谢杨老师

老师回应:完全可以。即便是在考察绩效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问是谁的绩效,当我们把问题聚焦于从“谁的知识”到“谁的评价”再到“谁的绩效”的逐渐明析时那可能我们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关键在理念上,绩效有没有经过协商形成应答。现在的学校,尤其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以及机构和机构之间的绩效有很多是形式主义比如说我们在评论文时,因为有些评价注重数量,就会出现教师对于自己的要求不高而不注重质量,绩效就会发生一些变化。我认为我们仍然可以去改变,一些新的东西去带动这种现象


南京师范大学的刘倩楠同学问道(线上):杨老师您好,听了您的讲座深受启发,请教您不近人情的评价是否更能保障公平?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与城市孩子生活场域不同,重视核心素养,采用人本主义的评价是否会导致其处于不利地位

老师解答第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在讲公平的时候,如果我们把不近人情平均化,认为这就是公平,那么,这一种公平宁愿不要,因为只有基于自由的公平才是有价值的。我们基于人本去讲科学,如果我们把人本去掉去讲科学的话,这样的科学我们宁愿不用第二个问题关于“农村学校的学生……”的问题,这是一个误解,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已有科学数据表明,从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到现在,农村的孩子在985211当中的占比越来越少,式教育带来了农村的孩子的公平吗?我认为带来了更大的不公平所以正因为有了新的评价制度以后,高等学府可能承担更多的义务


江苏大学的熊建同学问道(线上)杨教授您好,像语数外这种实践性学科的评价且都是分数论,而对道德这一抽象的学科进行评价就更不可能固定化。而且我们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本来就不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我们又有何种有效的办法去评价道德呢

老师回应:这就是评价的对象不一样,内容不一样,评价的目的不一样,我们需要新的评价什么。比如说我们现在对哪一门学科重视,就把哪一门放到考试当中,这是一个很关键的一个现象。比如要重视音乐就变成了要考试,要重视艺术也变成了要考试。当然,有一些东西是可以通过笔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到,比如说数学,但有一些东西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举语言为例,语言当中真正能够考察学生的是基础知识,很难考察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现在的作也很难做到这一点,比如说通过考试的方式来看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素养,这是非常滑稽的道德素养道德品质不可以通过纸笔的方法、尤其不可能以分数的形式呈现出来。针对道德要不要评、怎么去评?基于道德也好,根据思想品质也好,它应该有一套新的评价出现,这种新的评价方法更需要一些新的理念新的评价范式。例如,以邀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当中,在评价中彼此获得成长,在评价中建立制度,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成长方式。


江苏大学孙文敬同学问道(线上):杨老师您好,听了您的讲座很受启发,我想问一下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内卷化都非常严重,那作为教师如何以良好的心态来应对自身的压力,并去引领学生呢?另外成绩是否有明确的指标来衡量学生发展的各种素养学生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间有什么关系?

老师回应:首先我认为“内卷”不是一形式,“内卷”就是一个现象,大家都需要去面对。“卷”单单只存在于中国而是整个世界都有文凭的贬值通货膨胀不是中国的现象,是世界的现象,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工业化社会已经快走到尽头了这正是我们需要改革的时候。第二个问题,关于素质教育中的核心素养没有其他的明确指标的问题,这其实仍是评价范式的问题。核心素养的评价通过真实的表现自我的建立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许多模糊状态下的评价可能是一种真实的评价



讲座结束,高院长进行了简要总结和点评杨老师是一种分析哲学的思维评价活动实践的诸多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评价其实非常复杂,在某种意义上,评价既是政治,也是生活。杨老师提供了对于评价的一个人文主义的立场,这也一直与我前面强调的研究者在表面冷峻下面隐藏的是一种热切的关怀这种热情的关怀之心恰恰是每一个研究教育的人所必须拥有的一种品质。这次杨老师的讲座是关于教育评价的问题,什么是最好的角度去进行分析,相信线上和线下的朋友应该和我一样,听完讲座之后对评价又有了更新的认识

让我们再次感谢杨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报告!

 


 

杨九诠教授论著拓展阅读

[1]没有教育人文就没有人文教育[J].教育,2019,{4}(42):39-41.

[2]破除“五唯” 以多元治理的理念深化高考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01):50-55.

[3]综合素质评价的出路[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4}(08):92.

[4]综合素质评价:黄金有价玉无价[N]. 中国教育报,2015-06-03(009).

[5]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与出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1(02):36-41.

[6]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分析框架[J].上海教育科研,2021,{4}(01):1.

[7]“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双重结构及政策重心转移[J].教育研究,2018,39(11):42-49.

[8]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深化[J].教师教育论坛,2016,29(12):12-15.

[9]范式的转移——中考改革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536226 电子信箱:Edu@jsnu.edu.cn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