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哲学暑期学校简报No.3|授课教师讲座第4-6场

时间:2021-07-14浏览:10设置

7月11日下午,由江苏师范大学承办的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哲学”暑期学校,在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06报告厅持续进行。授课教师为江苏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延斌教授。

 

授课教师讲座第四场 
陈延斌:传统家训家风文化与当前家庭家风建设


主讲人简介

陈延斌,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首席专家,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孔子基金会世家文化研究基地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等。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华家文化、伦理学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中国家训史》、《江苏家训史》《中华十大家训》(5卷)、《中国家训文献辑刊》(30卷)、《家国情怀:中国民族优秀家风》、《培根铸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凝练与传播认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明读本》等30多部。成果江苏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青年优秀读物二等奖、教育部三等奖等数十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等2项,省部级重大、重点等项目10多项。201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讲座开始前,高伟院长简要概括:围绕教育哲学问题,前面已经讨论了三个主题,科学教育学的建构问题、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问题以及教育哲学如何适应它的时代。今天下午讲教育哲学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家风家训。为什么要特别安排这个主题呢?是因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有两个背景,第一个背景是在理论研究层面,家庭教育要扩展教育哲学的研究领域;第二个层面是实践层面,家风家训的研究将对于我们塑造良好的教育风气有积极地推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谈到了对家风家训的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今天我们特别请到了陈延斌老师,他是我们学校的著名教授,陈老师对于家风家庭的研究是具有独特性的。所以无论我们是作为父母在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上,还是我们作为子女如何建立与父母的良好关系上,以及我们作为一个研究者如何去研究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家风家训的方面,我想陈老师今天的讲座对于我们的理论、生活和研究都将有所拓展,对于我们的家庭教育实践也将具有积极的建设作用,现在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陈老师给我们授课。



 讲座概要

讲座伊始,陈延斌教授强调了中国家风、家训、家文化的研究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在2017年1月25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强调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

第一部分  

家训家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家训家风的概念。陈延斌教授认为家训家风文化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教科书。其中,家训指的是父祖对家人、子孙有关治家理财、修身处世等的教诲训诫(一般是长辈对小辈),也有一些夫妻间的嘱告等。家风是指“门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在时代累积、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道德面貌。家风是在家训教化、家德熏陶基础上形成的。家训家教、家礼家德、家庭风尚、家族谱牒等构成了中国特色家文化。

二、家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家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形式的,既有昭告的形式,也有启蒙读物的形式,当然也有长篇大论,又有简单训示等多种形式。

三、中国家文化的起源。家文化是在血源氏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社会多以家庭为本位,这也就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家文化可大致划分为“先秦家训、两汉三国、两晋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与清代前期、清代后期”这几个部分。


第二部分 

家训家风文化内容和家训教化、家风培育的途径方法

一、家风培育的几个途径,陈教授认为家训可以看见,而家风只能感觉到,因此家风的培育首先要注重家声、门风熏陶。第二,家庭中可以订立具体实用的规范准则,来约束家人以培育良好的家风。第三,家风的培育需要家长垂范,以身立教、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第四,家长要注重典范人物的示范、激励作用,多用良好的家训,典范人物的经典例子来规训孩子。第五,实行奖惩结合、情法并用,视情况而决定奖惩,家长不可过分溺爱孩子,也不可过于严苛。

二、家风培育的方法,陈教授列举了四个方法。第一,定期召开家庭会议,交流各自的经历经验,相互学习;第二,举行经常的训诫仪式;第三,刻石立铭,便于对照检查,时时反省以便纠错改正不好的行为;第四,运用诗词歌诀、格言箴语进行潜移默化教育。

 

第三部分 

传统家训家风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陈教授认为传统家训家风对中国社会具有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家训家风能够带来积极影响。优秀传统家训家风文化可以促进家庭的和谐稳定,也能够促进儒学的传播和学习。除以此外,传统家训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稳定的家训家风能够促进封建社会宗族的发展和稳定,维护了封建社会的发展。家训教化对良好家风世风形成和社会有效治理较为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家训家风文化的消极影响。家训家风文化强化了宗族意识,家族认同心理,并且片面要求卑幼服从尊长的“愚孝”伦理及男尊女卑思想。另外加重了封建社会小农思想。

 

第四部分 

弘扬优秀家训家风文化传统促进当前家庭家风建设

陈教授表明,优秀的家风文化能够促进当前的家风建设。首先,家庭家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生活最久的学校,能够影响我们每个人一辈子。因此家庭建设关乎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其次,家风建设关系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和文明风尚。每一个家庭良好的家风,能够带动社会风气的变化,最终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最后,家风建设应该是家庭建设的核心,家风建设体现在道德培养、子女的教化养成、家风营造等方面。

当前社会中,家教和家风建设面临的许多突出问题,孝道衰落、代际矛盾、家庭暴力、婚外恋情等方面问题。关于家庭家风建设,可以将着力点可以落脚于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可以汲取传统家训中优秀的文化,落实到建设个人的家风建设中;家风的建设可以和党风、政风以及民风建设结合一起,不仅有利于家风的建设还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进步。还可以通过法律帮助下建设优秀的家风。普法和知法之后,每个家庭能够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维护家风的建设。



提问与讨论环节

江苏师范大学2019级教育学原理周鑫同学:陈教授,您好!我想请问传统家风家训对现代教育精神的建构有何意义?

陈教授:这个问题属于教育哲学,我主要研究的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可能说不好。目前,家庭教育问题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文件明确规定家庭教育现在由教育部门牵头,这就比妇联牵头具有很好的号召力和操作性。我们今天建构教育精神,至少在家庭教育方面,应该好好研究中国的家文化,我曾经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8期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文化的若干思考》,被作为封面标题文章。我认为应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学专业中把家庭教育内容、家风文化教育、家文化教育的内容渗透进课程学习中。但是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课程或是专业。虽然各地出了一些教材,但是我认为这对宣传家庭教育和家文化还远远不够。这位同学所讲的教育精神建构我没有研究过,但是我想传统家文化特别是家训家风文化是值得我们挖掘和借鉴的。

 

扬州大学19级教育学原理娄琳琳同学:陈老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家风家训包含着众多伦理规则固然重要。然而,讨论家风家训不能离开现代实际情况,与过去的传统社会相比,现代个人主义发展,家庭本位式微;血缘和地缘主导的伦理关系也逐渐被现代的法律关系所替代;社会公德与家庭私德也不在具有统一性。在今天这样的社会情况下,家庭伦理关系以及社会伦理关系已然不同于传统社会,那么针对以上现状,现代性家风家训的挑战在哪里?以及如何克服?

陈教授: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同居共爨的传统大家族虽然不存在了,但小家庭依然存在,只要家庭存在,它作为社会的细胞的基本功能就没有变化。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这些基本家庭伦理关系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变,处理家庭关系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等伦理规范,这些是永远不变的。还有传统家训家风文化中关于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等教化思想都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只要有家庭、社会存在,这些传统美德都会存在。孙中山先生曾说过:没有皇帝了,就不讲忠了吗?要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社会,孝道更是不能不讲。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提出四个领域,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任何社会都需要这些道德和法律两种规范引导和约束。“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贾谊集陈政事疏》),道德更多的是约束我们的动机,而法律更多制约的是我们的行为。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转是永远需要这两种规范的。正因如此,我们的传统道德,包括家庭道德、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还是需要的,并且是不过时的。尽管我们今天家庭已经小型化了,但是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中,家文化对教育孩子还是有影响的。中国历史上留下来的优秀家训值得我们借鉴,注重家风熏陶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的,特别是像我们中国这样有传统家文化的国家。



江苏师范大学2020级教育学原理刘春迎同学:陈老师,您好!您讲到家教和家风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我想请教您,在当今社会,部分人的家族意识淡薄、家文化仪式感削弱,个体对于家文化的尊崇与信仰的内心荒漠化日益严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陈教授:我觉得主要是现在的商品经济社会,使人不再固定于父祖生活的土地,人口流动性很大,这就导致了家文化不可能像传统社会那样影响这么大。家训文化和家风文化作为一种家庭、家族文化发挥的作用,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制约。现在的孩子从进了幼儿园,就走上了漫漫上学路,从学校毕业后,大部分离开父母到外地去工作。家族对他的影响,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是固定在一块土地上。尽管如此,家庭的影响还是存在的,比如,南方不少地方春节、清明节等家族的祭祀不少是参加的,更为重要的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如影随形,有些教育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当然,影响肯定不像传统社会那样大了,但是仍然会起重要作用。我刚才说《人民日报》前些年报道,清官包拯家训、家风对包氏后人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讲座结束,高伟院长进行简要总结和点评。高院长表示,今天下午陈老师的讲座具有补课的意义。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因为我们一直处于家庭之中,所以都对家庭教育有一种体悟。但是今天下午陈老师的讲座能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国家文化、家风家训所独有的魅力,这对开拓教育哲学的下一步研究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就像陈老师所指出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一种家国同构的特征。在家国同构中,家文化在中国现代性的发展过程当中,是一个积极的因素,还是一个消极的因素?这个问题也是值得大家进一步去思考的。对于家庭教育或者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家风和家训文化,它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够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大家不仅要具有审视家风、家训这些文化永恒价值的理论智慧,同时还要有在实践过程当中检验家风家训是否具有实际价值的实践智慧。这样,我们才能说我们既是聪明的又是明智的。我认为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特别是对当下的新时代中国建设来说,这个问题具有更突出的中国特色。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陈教授的精彩讲课!同时,也感谢现场和在线的各位同学!



陈延斌教授论文拓展阅读
1.陈延斌.伦理学与德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2.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3.陈延斌、任越.新伦理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4.陈延斌.培塑新时代家风的丰厚文化滋养[J].红旗文稿,2020(06).
5.陈延斌、王伟.传统家礼文化:载体/地位与价值[J].道德与文明,2020(01).
6.陈延斌.小家庭时代,我们如何传承家风[J].齐鲁周刊,2018(25).
7.陈延斌.中国家训学:中国家训学:宗旨、价值与建构[J].江海学刊,2018(01).
8.陈延斌.简论朱熹的儿童道德养成教育思想[J].武林学刊,2010(05).
9.陈延斌.中国传统家训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孔子研究,2017(05)
10.陈延斌、张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文化的若干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08)
11.陈延斌.传统父子之道与当代新型家庭代际伦理建[J].构齐鲁学刊,2005(01)
12.陈延斌.中国传统家训教化与公民道德素质养成[J].高校理论战线,2002(07).


授课教师讲座第五场 
付八军:做有为的教师

7月12日上午,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哲学”暑期学校,在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06报告厅持续进行。授课教师为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付八军教授。



主讲人简介

付八军,二级教授,教育学博士,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2016年),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10年),浙江省之江社科青年学者(2013年),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教学会地方大学研究分会理事。



讲座概要

讲座开始,付老师介绍了讲座的主题“做有为的教师”,从“凭什么我能讲授‘做有为的教师’?”和“我将如何讲授‘做有为的教师’?”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在沿用案例区分“教学”与“育人”、“教学育人”与“科学研究”等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他对“有为”教师进行了四重解析:做对学生有用的教师(包括站稳讲台和指引学生)、做对学科有用的教师(发展科学)、做对社会(直接)有用的教师(成果转化)。他认为对于教育学科背景的教师而言,有作为的教师,至少要在擅长讲课、擅长育人或者擅长研究三者之间取其一,如果能同时做好二至三点,可以称之发展较为全面的现代教师。

付老师介绍了教师的有为之一是擅长讲课。各级教育改革改到深处,必定离不开课堂教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他同样以鲜活的案例阐述了擅长讲课的老师普遍具有的特征:1.讲课不等于演说,但讲好课需要演说天赋;2.平时勤于钻研,课前认真打磨,不断追求卓越;3.在课堂表现上,激情与智慧并存,内容深入浅出。他介绍了教师的有为之二是擅长育人。他认为,不擅长讲课的老师,也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个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课讲不好,并不意味着不能做好育人工作,他以钱梦龙先生作为典型人物,认为改变“讲”的方式,探索“导”的方式,同样可以育好人。他进一步阐释了育人的其他途径:课外辅导、授业解惑、学科竞赛、论文指导、人生指引......付老师介绍了教师的有为之三是擅长研究。他强调,大学教师应该以科研为主导,要打开教师紧闭的思想大门,最好的钥匙就是行动研究。他分别从什么是教师的行动研究、教师怎样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给您带来什么、分享我个人的行动研究以及学术成果的创造与呈现五个方面阐释了行动研究是教育学科教师提升能力的着力点,并归纳了行动研究的概念是指来自一线的教育实际工作者,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发现问题,或者预设目标,然后寻求相关理论或者外在力量,力求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其突出的特点就在于,行动研究基于研究者的个体实践,服务于实践,适应于一切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他谈到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方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发现问题;第二步是研究问题;第三步是应用成果。他认为行动研究给教师带来尊严、提高科研素养、品味工作乐趣、摘取累累硕果。

最后,付老师呈现了他的学术成果并总结了他对有为教师的理解:做有为的教师,就是要在教好书上有作为,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做有为的教师,就是要在育好人上有作为,让授业解惑实起来;做有为的教师,就是要在做研究上有作为,让学术思想树起来;做有为的教师,就要在成果转化上有作为,……以上做好一点,可称有为教师;做得更多更好,便可大有作为。”


提问与讨论环节

云南大学2019级教育学原理李鑫丹同学:高校课堂中常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实则因为各种原因变成个别成员的单打独斗再挂上“小组合作”的名义,因此小组学习也被大学生诟病,被说成是教师为了减轻教学负担而采用的应付式的教育方式,对此,请问付老师在高校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上有什么高见?

付老师回应:高校中确实存在类似的小组教学,小组教学最后变为个别学生的单打独斗,唱独角戏,这个效果是不好的,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觉得小组教学方向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学生的参与度。有些教师事先指定一些同学,其他同学没有准备。教师要让所有同学能够参与进来,分组之后,每个学生在课上都有机会参与,创造机会让学生相互交流、思考。第二,设置主题要考虑到学生讨论的兴趣与深度,最好是学生普遍都能回答、喜欢回答、也愿意回答的主题,既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体现学生思考的深浅度。第三,组织者的作用非常关键。教师是其中的一员,学生在参与,教师也在参与,但教师的参与地位很重要,他/她是将军、指挥者,或者“平等中的首席”,能在恰到好处的时候点拨学生,拨正方向。

扬州大学2019级教育学原理娄琳琳同学:有为教师的四个方面:站稳讲台、指引学生、发展科学以及成果转化,哪一个方面是更重要的或者说是首要的?还四个方面处于同一层面?

付老师解释:如果不假思考地回答,我肯定会说,教学育人是中心,尤其育人是目的,变成中心之中心。但是,在做有为教师的问题上,我想说这四点都是一样重要,没有区分。理由:第一个是现实问题,亦即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第二个是重要性问题,亦即四个方面都重要。付老师认为,每位教师要守住底线,履行好最基本的岗位职责,在此基础上定好位,树方向,发展自己的优势与特色,成为一流的讲课能手,或者成为公认的育人楷模,或者成为顶尖的学科专家,或者在成果转化上产生重大社会反响,等等。


讲座结束,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代建军副院长作了简要总结和点评,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无论有关教学和教育的指示如何详细,它们永远不能弥补教师信念的不足。教育指示不经过个人信念的加温,就不可能具有任何力量。”,也就是说,任何教育变革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教书育人的信念和转识成智的能力。今天,付教授从教书育人的视角提出“做有为的教师”这一命题,为我们思考如何做老师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感谢付教授的精彩报告!



授课教师讲座第六场 
付八军:做幸福的教师

7月13日上午,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哲学”暑期学校,在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06报告厅持续进行。


讲座开场,孙雪连老师主持今天上午的课程,介绍了付老师继“做有为的教师”之后的主题“做幸福的教师”,并提到《教学勇气》一书中,作者帕尔默在组织教师工作坊时经常会和老师们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谈谈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教师,无论是昨天付老师提出善于教学、长于育人的有为的教师,还是作者帕尔默主张优秀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都对我们有所启发。而第二个问题则更有深意,为什么是“你会得到不同凡响的指导”,师生之间是唇齿相依的互动关系,学生择善而从的品质同样十分重要。就像孟子所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相信能够遇见择善而从的老师,本身就是幸福的老师了。


讲座概要

讲座伊始,付老师解释了他为何讲“做幸福的教师”这个主题:首先,幸福对教师个体重要。有为不一定幸福,幸福却一定是有为的。这表明,幸福才是我们的终极追求。其次,幸福对教师职业重要。做幸福的教师,不仅要让自己幸福,更要让学生拥有幸福的意识与能力。最后,幸福对他本人的定位重要。付老师计划在退休前后,研究“人生学”。他进一步解释,这辈子他在自然科学去做研究,是没有机会了,在基于幸福这门更大的“人学”上他充满自信。

以付老师的《理想的人生——人生编号论》一书为基础,他分别谈了认识自己、成人之道、成功之道和幸福之道。在付老师看来,这些关键词可以成就理想的一生。

紧接着,付老师详细地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在如何“认识自己”上,付老师先抛出了三个问题:你知道人类到底怎么来的吗?你知道人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吗?你知道个体到底怎么回事吗?他分别从“创造论与进化论”、“人是社会化动物”、“个体是一个编号”来进行了回答了。

二是在“成人之道”上,付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为人处世上,你能用2至3个关键词概括你的观点吗?接着,付老师指出了他的三个关键词:诚信、体谅、圆通。他具体解释道:诚信是做人之本、体谅是心灵之桥、圆通是处世之术。

三是在“成功之道”上,付老师分享了他的三个关键词:目标、勤奋、效率。他进一步解释:目标是人生灯塔、勤奋是成功之母、效率是致胜法则。

四是在“幸福之道”上,付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人为幸福而生,要实现人生幸福,除了前面成人之道的诚信、体谅、圆通以及成功之道的目标、勤奋、效率外,还需要哪些要素?他总结了幸福的四大基石与一颗王冠:良好的人缘、成功的事业、健康的身体、美满的家庭以及平和的心态。首先,健康是快乐之源;其次,家庭是人生港湾;最后,平和是幸福阀门。

付老师总结了理想人生的四组公式:理想的人生=成人+成功+幸福。其中:成人=诚信+体谅+圆通;在成人基础上,成功=目标+勤奋+效率;在成人与成功基础上,幸福=健康+家庭+平和。

接着,付老师结合丰富的案例,提出并论证了做幸福教师的五个关键点:良好的人缘:师生关系融洽;成功的事业:做有为的教师;健康的身体:知名学者长寿秘诀;美满的家庭:教师有为的坚实保障;平和的心态:教师获得幸福的制胜法宝。

最后,付老师提出了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希望:作为个体的教师,不要失去这种能力;作为职业的教师,不要放弃这种责任。


提问与讨论环节

江苏师范大学2020级高等教育专业饶蕾同学:现在我们普遍都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知识是联系这对“双主体”的中介,但是学生的知识和教师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这个知识是广义的概念,我认为也应该包含您所说的“有为”和“幸福”。您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怎样的一种联系,“有为”“幸福”的教师怎样让学生变得“有为”和“幸福”?

付老师指出:我认为教师要做好这几点:第一个是做学生的榜样,教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对学生有正向的激励,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幸福的教师自然给学生传递幸福的意识与能力;第二是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让学生变得“有为”和“幸福”。课程带来思政的价值,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学科知识讲解的时候要有意识的、不经意的、润物细无声的穿插一些这样的引导,让他们立志成为有为的人,成为有幸福意识和能力的人。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有效德育,有效指引,要把这一点作为课程思政的途径与方向;第三,我认为课堂之外同样可以有“作为”。课堂之外,主要是针对部分学生,比如本科生导师、班主任等在接受学生提问、请教之际,教师要给予课外引导、辅导、指导;第四,学校编写与开设专门课程,在大学课堂中给学生一种勉励,例如我主讲的《大学生成长专题》就是给学生开设的人生导航课。幸福是我们所有人追求的目标,很多人的不幸福是可以避免的,这种幸福的意识和能力应该传递下去。

江苏师范大学2020级教育学原理刘春迎:首先,很感谢您带来的精彩的讲座,我相信大家内心肯定会有触动。我认为幸福不是一种事实判断,而是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是不同个体对于自我意识的动态建构。我的疑惑就是,您今天所说的幸福之道它是否具有普适性?我们该怎样看待它的学理性价值?

付老师回答道:你的问题很有哲理,具有思辨性。幸福确实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个体的体验、感受。但幸福作为事实判断和价值存在不是矛盾体。比如,我们强调幸福依存于成功的事业等。在其他各种因素相当的前提下,越有为的教师,幸福感越强,这具有普遍性。同时,这种有为或者说成功,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他的幸福感,再而会出现我们关于幸福公式的特殊性,这与该种幸福之道的普遍性并不部突。我们在分析许多问题时,一定要抓住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不能以特殊的、个别的现象否定普遍性与一般性,也不能因为强调普遍性而看不到特殊性。幸福具有普遍性,与幸福是一种主体感受不矛盾。我认为看到自己不断往前走、不断进步的过程,这才是最幸福的状态。

贵州财经大学辅导员乔茂凤: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或者童年经历塑造了您这样努力和上进的性格,我觉得这才是成功的核心?对于当下的研究生,您有什么具体的建议或者人生规划?

付老师回应:谢谢您的赞誉,而且您的价值判断基本属实。因为个人也感觉,我确实还是努力与上进的。可以说,自读硕士研究生以来,总体上处在勤奋努力的状态。这与家庭与环境有关。我受到了外在环境的激励,驱动力发生转变,由外驱力变为内驱力。我的外驱力来自家庭的变故。环境对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希望同学们的前进,更多来自内驱力,比如你的目标与远大理想。第二个问题,对研究生的人生规划,我提几点对所有研究生适用的建议:第一,要进入研究状态,研究生要多读书、独立思考、找到研究的问题、多跟同学老师交流,并且提炼研究的问题,跳出中国大学本科生总体上“背诵书本”“追求标准答案”的思路,在厚实学理的基础上培养批判创新意识与能力;第二,处理好学业与感情的关系;第三,有高远的追求,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定力,如果你们想当教师,要力争做一位有为、有大为的教师,然后成为一位幸福的教师。


讲座结束,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孙雪连老师作了简要总结和点评,感谢付老师从九个关键词、五个关键点分享了怎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她提到“幸福的老师都是一样的,有着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好的事业追求,各个方面都很好,可是不幸福的我们各有各的烦恼。”同时,她指出平和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付老师通过许多故事以及自己的人生经历给大家启发,感谢付老师今天上午的精彩分享!



付八军教授论文拓展阅读

1.《高等教育属性论——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属性选择的新视角》,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2.《大学教师的培养与成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3.《教师转型与创业型大学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5.《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
6.《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中国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536226 电子信箱:Edu@jsnu.edu.cn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