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百川讲堂”第三十八讲成功召开

时间:2018-12-09浏览:140设置

12月9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振华教授,应邀在13号楼106报告厅参加我院百川讲堂第三十八讲,为我院师生作了主题为“学术表达中的形式问题”第二场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高等教育学鹿秀颖同学主持,全体研一研二学生参加。

上午,陈振华教授采用讲座与工作坊相结合的方式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式授课。讲座伊始,陈振华教授就引言部分“表达的欲望与方式”,激发大家对上次课回顾其中心得、体会;教授针对部分同学提出的上节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考3步骤的重要内容提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存在突然的、应然的和或然的3种状态,而且提出问题时针对这3种状态有不同的表述方式。进而陈教授指出,初学者如若仅仅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简单逻辑展开显然不具有可读性,顺势提出“如何制造复杂的文本”这一问题,陈教授在对同学踊跃的发言中补充道,在论文写作中,如若增加“假如”或然的提问方式,这是一个使文章复杂化的有效方法。随后,陈教授在对论文写作中辩证法的使用角度,在诸如“质与量”、“内容与形式”、“结构与功能”等众角度中,重点论述了“批判与建构”角度,他告诉我们:读文献、做研究、需要用自己的思考先进行批判,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对不足之处进行建构。最后,陈振华教授在与同学们以一篇论文前后几次修改稿的交流互动中,让与会同学近距离接触论文写作要点,让大家在此过程中体会今日新识。

下午,陈振华教授就具体的文章对写作的逻辑思路展开分析。首先,陈教授指出《校政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这篇文章的第七部分构思有误,它主要探讨了校政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然而这是前人已经研究过的内容,因此不适宜用“建构”一词,应改为校政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反思与重建。陈教授具体辨析了“建构”和“重建”的区别,建构某一新的模式,应分析该模式提出的背景以及它的内涵、特征、功能和意义;而重建某一模式,应对旧模式进行批判反思,并分析重建的理论依据与方法。接着,陈教授具体分析了杨国荣的《经典的意义》这篇文章,它包括经典的内涵、特征、意义及怎样把握经典等三个主要内容。该文章从经典形成的过程、价值内涵、更广的视域等三个角度分析经典的特征,陈教授以此为例,提出使文章写作思路清晰的方法论之一就是找到合适的角度作为研究对象的切入点。此外,陈教授还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了“因为”、“但是”、“然而”等逻辑关系词的使用技巧。然后,陈教授分析了熊川武的《论反思性教学》这篇文章的大逻辑,从反思性教学概念分析到作为反思性教学之追求的教学实践合理性,最后探讨反思性教学开辟的教学实践合理性道路,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好文章的写作思路应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步骤。最后,陈教授循循善诱地带领同学们对今天的讲座内容进行了反思总结。陈振华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内容详实又不乏生动活泼的讲座,同学们都受益良多。

陈振华教授为教育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编审,主持省部级及以上课题多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  文70多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50多篇,多篇论文刊载于《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师教育研究》等国内教育学知名学术期刊。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536226 电子信箱:Edu@jsnu.edu.cn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