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教育学国际高层论坛在我院召开

时间:2018-10-15浏览:253设置

2018年10月14日,现象学教育学国际高层论坛在江苏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主办,来自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美国田纳西大学查塔努加分校、台湾东华大学、台湾慈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等高校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和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全体教师和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论坛。

上午8:30,现象学教育学国际高层论坛在13号楼106报告厅开幕。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蔡国春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蔡校长首先向远道而来的诸位国内外专家、学者表达了真诚的欢迎,介绍了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同时为大家展示江苏师范大学的英文版宣传片,“白首起梁溪,风雨兼程,弦歌不辍;丹青开锦卷,德财并重,理念常新”,最后,蔡校长再次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致以了崇高的敬意,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开幕式由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高伟教授主持。

论坛上午的发言日程共分为两个阶段,在上半场分别由荷兰乌特勒支大学Bas Levering教授、美国田纳西大学Talia Welsh教授、台湾东华大学李維倫教授进行主题发言,由青海师范大学蒋开君教授主持。

Bas Levering教授讲座的主题是“Small Secrets, Big Data”即小秘密,大数据——论文化差异与数字革命。蒋开君教授承担了巴斯教授讲座的主持与翻译工作。巴斯教授首先为大家呈现他的著作Childhood’s Secerts,即《儿童的秘密》,指出儿童的秘密的主题是“隐私”和“秘密”,并分析了隐私和秘密的关系:隐私是否是秘密的条件?作为教师或父母的成人“既要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但不应该知道全部”的悖论等,提出“教室中的隐私”,指出教室里对孩子来说其实并没有“做白日梦”的空间。巴斯教授用图片为大家列举孩子生活中隐秘的地方。进而巴斯教授将视角转到“大数据”,通过两本著作分析大数据给孩子带来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分析大数据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处理个人信息,保护秘密与隐私。通过巴斯教授精彩讲座,充分引起了与会者对儿童的秘密和大数据及其关系的思考。

Talia Welsh教授做了题为“Maurice Merleau-Ponty’s Work in Child Psychology andPedagogy”的讲座,台湾慈济大学彭荣邦助理教授和台湾东华大学翁士恒助理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翻译并做补充。Talia Welsh教授主要讲述了梅洛-庞蒂对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发展和文化三个方面的观点,鼓励大家审视梅洛-庞蒂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工作,指出要在教育中注重道德权威和行为训练的理念,使教学更加敏感。研究文化主义(Culturalism),指出不同文化中父母/-孩子,自我与社会和男性-女性经常出现冲突具有其差异性,最后Talia Welsh教授指出心理学在于解释、了解孩子,教育学在于训练(train)孩子,可以有机相互借鉴,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李維倫教授的讲座主题是“回到当下:现象学方法与本土化研究”。首先,李教授用杨国枢主编的一句话引入本场讲座“我们所探讨的对象虽是中国社会与中国人,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却几乎全是西方或西方式的。”引发了同学和老师们回到自身的启蒙反思,进而提出了本土心理学,李教授又以台湾心理学家为例,说明了西方的心理学知识只是一项启蒙的反思。然后引入第二次启蒙:从传统文化到当下生活。李教授指出心理学知识让心理学家见不着在它面前的受苦者,本土临床心理学的合法性不在于回到传统文化,而是来自于人民当下生活的联系。因此,返回本土有两条路径,分别是水平路径(西方文化回归到华人文化)与垂直路径(学术指导回到当下生活)。接着李教授又探讨了回到当下生活的困难:从言诠产物到言说化成,通过引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来诠释从言诠产物到言说化成的现象学方法,从不同经验者的位置来看孔融让梨这件事。如此回到现场的观察,呈现出很多没有被注意到的面,当我们重新来看这件事,将有不同于一般的见解。这就是所谓的现象学描述,是采取将事物还回其展开的秩序。最后李教授提示,现象学的思考并不采取因果解释。文化也可以分为两种(文化物与育化)。进而论述了回到育话的新本土心理学。运用现象学以实现“观无”(以明无中之有)的效果。

上午下半场分别由台湾东华大学顾瑜君教授、台湾慈济大学彭荣邦助理教授、台湾东华大学翁士恒助理教授进行主题发言,由首都师范大学朱晓宏教授主持。

顾瑜君教授以其“助人工作者”的身份,做了主题为“接应陷落受苦者的行动之知教育/助人工作者的老师探问与实践”的发言。顾教授首先揭示日常现场的困境,即重复且无法根治的偏差行为,运用现象教育学于现场、于偏乡中面向低社经青少年的偏差行为进行教育辅导工作的模式,从案例中厘清专业盲点造成限制与困境,从现场找出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顾教授指出研究的缘起就多重困境的家庭和孩子,让师长与各种助人工作者挫败、无所施力,思考以下问题:症结点在哪?该怎么办?研究目的主要是从最日常的学习具体行动的案例分析中,生产出一种脉络化和历程性的知识,对以多重困境青少年为学习带来启发;研究方法是采用批判/实践取向,以民族志的厚实描写,对真实生活脉络进行理解,并以参与式的行动研究,对研究者与田野里的人进行赋能,并以一个真实案例“宥翔的偷窃事件”提出我们要对于弱势者偏差行为的社会性建构历程要有必要的理解。最后顾教授作了接应受苦者的教育与疗愈的小结,呼吁当遇见多重困难陷落的孩子时,期勉教育/疗愈工作者在现场工作时,能不放弃地与陷落中的孩子一起泅泳,挣扎出一点曙光。

彭荣邦助理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向大家讲述“人文心理学的播种:我如何在大学教本土心理学”。彭教授从“如何让学生在课程中实践现象学式的‘看见’”的问题展开,梳理了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阶段,并提出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文化主体策略。在回答“如何在大学教本土心理学”这一问题时,彭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家的概念”向大家分享,前两节课主要是课程内容的演讲,之后是让学生联系丰富地描述生活经验,藉由画作体现并与小组成员讨论,获得主体式的理解,在课程的最后,学生必须把听讲笔记、主体画作、生活经验描述及分析报告整合为一本手工书,把他们对“家”的生活经验的探问与课堂其他同学分享。最后,彭教授还为我们分享了他的学生们的画作,十分有意义。

翁士恒助理教授也是对其教学案例和分析,并结合大学社会责任的主题展开,根据台湾东华大学的大学社会责任实践计划,以台湾原生态部落的一个经验性心理学课程设计为例,进行反思和研究。首先主要讲述了通过都市学生对偏远乡村的支教产生的不利影响,思考是“污染”还是“学习”的问题,如何界定学习目标的漂移。翁老师指出教育是一种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是短期的接触就可以造成的。短期的接触不是造成学生更大的疑惑,就是囫囵吞枣地接受你们的一些观念。而心理学的实践工作就是:用一段关系形成重新长大的机会。疗愈的核心在于面对面的陪伴,作为类似泰迪玩偶熊一般的“过渡性客体”,给儿童很好的陪伴,最后可以被好好的遗忘,让儿童可以更好的回到自己。最后提出文化与伦理本身就有疗愈性,应该掌握到自己有能力保障他人的能力,用这个能力,相信自己可以让身边的人有更好的生活。

14日下午,论坛包括主题讲座和自由讨论两个环节。首先分别由陕西师范大学何菊玲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金美福教授、泰山学院魏建培副教授、湖州师范学院马进副教授进行了发言,华东师范大学鞠玉翠教授主持。

何菊玲教授发言的主题是“现象学与教师教育研究”。何教授开场讲了一个小故事引入主题,提出孩子的经验世界与成人的经验世界是不一样的。讲座包括问题缘起、如何理解现象学与教师教育研究、如何理解现象学的学术资源、如何借鉴现象学的学术资源四个方面的内容。何教授指褚在教师教育研究,一些研究者出现忽视了教师教育实际,对教师教育研究的存在科学化倾向。现象学对于教育学来说不是学科基础和哲学基础,现象学的观念与方法作为学术资源,支持着教育学的研究,对于教师教育研究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观念、方法,完全取决于教师教育要研究的问题,而不是研究者说了算。最后关于如何借鉴现象学的学术资源,既要与教师教育的研究对象相契合,又要在反思现象学观念与方法的基础上借鉴,不能囫囵吞枣、生搬硬套。

金美福教授进行了“依据教与学体验反思的自评报告方法——学习当事人自证方法研究”的主题发言,她回顾了自己研究现象学教育学的历程,指出这个过程充满着幸福感和厚重感。金教授首先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自主发展论三部曲做了介绍,并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向大家介绍“学习当事人自证方法研究”,“自评报告法”。金教授提出教师的职业生活体验研究方法的命题,探索“教师的教育研究方法”是否存在的命题,并基于此提出命题的探寻路径。金教授认为教师自主发展从时空维度来看有三个环节,即:教、学、研。

魏建培副教授发言的主题为:“现象学的召唤——走向个人真实发声的教师教育”。首先,魏教授从职业经验出发,提出真正的教师教育必须从教师和学生的内部的经验开始,以提升意识为主,其核心是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意识,即“意识资源”。其次,通过现象学话语展开了对技术理性及其教师教育的批判性反思,并建构一种引发个人真实发声的个性化教师教育;督促教师教育者和准教师悬置理所当然的预先给定的世界,基于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坚定地发出自己真实声音,打破沉默,发挥主动性,唤醒自我意识,最终克服异化、走向解放教师教育。最后,魏教授指出真实发声的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者与学生敞开个人经验的真实相遇,是意识不断突破障碍而不断提升,是个体主体和主体性的不断生成,消除被动与消极,最终实现意识提升和全面觉醒。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者和学生共同的、在场的创造活动。

马进副教授围绕着“教育哲学的存在论维度及其价值启示”这一主题进行了发言。马老师采用了从理论出发,对教育的本体进行启示的思维方式。首先,她系统全面的为我们讲述了传统存在论的缘起和历史,并详细的分析了存在论的历史意蕴与教育哲学的转向。接着,提出了存在论融入教育哲学的三个维度观照,提出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教育是什么”,而在于“教育如何是”。马老师基于“教育存在论”的视角,从“存在”角度关注教育之“是”,呵护教育“是其所是、如其所是”的存在,并将此看作是形而上学终结后存在论融入教育哲学的一丝澄明之光。最后,马老师提出教育的世界是天、地、人、道共在、共栖的诗性世界,是四方整体共同到场、共同对话的诗意世界,教育在存在中展开世界,实现天、地、人、道的共栖与对话。教育中的师生,也只有在这种“共在”中才能实现“诗意地栖居”。

在自由发言和讨论交流环节,与会学者围绕现象学与教育学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对话,由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荣司平教授主持。荣教授首先澄清了教育现象学与现象学教育学之间的区别,指出“教育现象学”是关于教育的现象学,是哲学的范畴;“现象学教育学”则是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的教育学,是经验科学的范畴。荣教授还阐述了现象学的本质、本质如何获得等问题。其他研究者也踊跃参与、各抒己见,将讨论氛围不断推向高潮,体现出了年轻学者的学术活力及对教育事业的关切。最终在大家意犹未尽之中,现象学教育学国际高层论坛圆满落下了帷幕!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536226 电子信箱:Edu@jsnu.edu.cn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