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期教育现象学沙龙暨外请教授学术交流会(上)

时间:2019-11-08浏览:183设置

       11月7号下午,苏州大学教育学院余庆副教授应邀在13号楼106报告厅参加第十九期教育现象学沙龙暨外请教授学术交(上),为我院师生作了主题为“国家建构理论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讲座。讲座由我院研究生会文体部胡怡然主持,我院部分教师及研究生参加。

       余教授就国家建构的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建构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检视、助力国家建构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逻辑等方面的问题为大家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首先,余教授从考察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实现从间接统治到直接统治的过程的视角引入,把国家建构理论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两个方面。接着余教授针对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叙事展开阐述,根据现代国家的特征将其概括为具体主题:政治参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国家与地方的关系。随后,余教授从三个视角来分析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一是国家能力上注重政治制度的有效性,二是国家权力上强调合法性具有直接关联的重要意义,三是国家功能上注重国家和社会的分工。他认为爱国主义(国家认同)是一种新的集体认同取代原来个体认同及其他区域性认同,爱国主义教育是将个体原有的认同转化为国家认同。而问题恰恰在于这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其问题表征无法从文化认同自然发展出政治认同。最后,余教授针对助力国家建构的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实践提出了价值性建议。余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富有专业性的讲座,同学们都获益匪浅。

      互动环节中,余教授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都做出了详细生动的讲解。高等教育学专业同学提出,“如何看待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余教授答道:“目前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国家认同和政党认同划等号,这是合法性宣传主流思想塑造而成。”小学教育专业同学提出,“State也代表洲的意思,那么他们爱国是体现在洲还是整个联邦?”余教授答:“在美国基督教新政价值观的指导下,随国家变化不断调整适应。例如民主、自由等,不可简单等同。”教育学系韦永琼老师提出,“日韩的意识形态输出不用太辛苦,但为何有效性却很高?”余教授答道:“这种文化认同并没有上升到政治认同,日韩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可以互相转化。”教育学系周继良老师提出,“爱国主义下的同一性是否是指国家抽象概念下文化认同的基础性现代性的同一性?”余教授答道:“从国民性塑造来说,关键是对国家本身政治制度的认同。”

      余庆,教育学博士,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教育研究》《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特别资助等多项课题。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536226 电子信箱:Edu@jsnu.edu.cn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